-
心態轉變的力量:如何通過建立心理框架促進自我成長
在現代社會,人們通常會有下列問題的困擾:工作壓力和職業倦怠、人際關係(包含兩性與親子)的問題,自我認同和自信心問題,生活平衡的問題、心理健康的問題。解決這些挑戰和目題,使得自我成長成為一個人人關注的主題。我們常常聽到「心態決定一切」這句話,心態的轉變無疑是促進自我成長的重要因素。然而,經驗告訴我們,心態的轉變並不是那麼容易。要如何有效地轉變心態,從而達到自我成長的目標?答案在於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心理框架。心理框架能夠為我們提供清晰的目標、組織我們的思維、引導我們的行動,並最終幫助我們達成個人成就。
心態、思維、心理框架之間的關係
這三個概念在心理學和自我成長領域中都有重要的地位,它們相互關聯並共同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決策。理解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有助於我們更全面地進行自我成長和心態轉變。
- 心態(Mindset): 心態是我們對自己的能力、潛力和智力的基本看法和信念。著名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Carol Dweck)提出了「成長心態」和「固定心態」的概念,成長心態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努力提升,而固定心態則認為能力是天生固定的。比較常見的還有「積極心態」和「消極心態」的概念,「開放心態」和「封閉心態」的概念等等。心態影響我們如何看待挑戰、困難和失敗。
- 思維(Thinking): 思維是指人類進行認知活動的過程,包括理解、分析、推理、判斷、決策和創造等活動。。思維是一種綜合性、高層次的心理活動,涉及資訊的處理和運用。思維的品質和模式直接影響我們的決策和行為。 心態會影響我們偏好的思維模式,或是選擇解決問題的思維模組,而思維模式或是思維模組是心理框架的具體組成部分。它們提供了操作性和實踐性的指導,幫助我們在具體情境中應用心理框架。反過來,思維的模式和品質也能塑造和強化心態。例如,經常進行正向思維訓練可以幫助一個人轉變成長心態。
- 心理框架(Psychological Framework): 心理框架是我們用來組織、解釋和應對資訊的一整套思維結構。它涵蓋了我們的價值觀、信念、假設和心態,是我們處理資訊、設定目標和做出決策的基礎。心理框架提供了我們看待世界和行事的結構和參照。 心理框架為我們的思維提供了結構和組織,使我們能夠更系統化地處理資訊和解決問題。例如,通過建立艾森豪矩陣,我們可以更有條理地安排和處理任務,為我們的思維提供了方向。而一個強有力的心理框架更可以幫助我們鞏固和強化積極的心態。例如,通過建立清晰的目標和計劃,我們可以更自信地面對挑戰,強化成長心態。
心理框架的作用
就像我們要蓋一棟建築物時一定需要先畫一個藍圖,提供我們計劃和執行的依據。心理框架就像一幅心靈的藍圖,為我們提供了組織和解釋資訊的模式,幫助我們做出更明智的決策。心理框架可以視為一套內在的指導原則,它引導我們的思維和行為,使我們能夠在面對複雜情境時保持清晰和有條理。
心理框架在許多方面都能發揮重要作用。首先,它能幫助我們清晰地設立目標。沒有框架,我們的目標可能會模糊不清,難以實現。其次,框架能幫助我們有條不紊地行動,減少混亂和壓力。當我們面對複雜的問題時,框架能夠提供一個清晰的思路,使我們能夠逐步解決問題。最後,框架還能提高我們的決策品質,讓我們在面對選擇時能夠更果斷、更有信心。
擁有一個明確的心理框架能夠顯著提升個人的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即相信自己能夠成功完成某個任務的信念。班杜拉(Bandura)在其自我效能理論中指出,高自我效能感的個人更有可能設立高目標並付諸行動,從而達到成功。這進一步證明了心理框架在自我成長中的重要性。
如何建立有效的心理框架?
設立明確的目標:
首先,我們需要設立明確的目標。目標應該是SMART的:具體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達成的(Achievable)、相關的(Relevant)、有時限的(Time-bound)。例如,如果你的目標是減肥,那麼具體的目標可以是「在三個月內減掉5公斤」,而不是「我要減肥」。
分解目標為可操作步驟:
大目標可能會讓人感到壓力山大,這時我們需要將其分解為小步驟。這樣做不僅使目標看起來更加可行,還能幫助我們逐步實現每一個小目標,從而獲得成就感。
例如你希望在一年內學會一門新的語言。你可以將這個大目標分解為每月學習一個語法點、每週背誦一定數量的單詞、每天練習半小時的口語。這些小步驟的完成會讓你感覺自己在不斷進步,最終達成學習目標。
建立反思和調整機制:
在實施過程中,定期的自我反思和調整是保持框架有效性的關鍵。反思能幫助我們識別哪些策略有效,哪些需要改進。調整能使我們的行動計劃更符合實際情況,從而提高成功的概率。
反思日誌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每天花幾分鐘記錄自己的進展和感受,總結經驗教訓。每週或每月進行一次回顧,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行動計劃,這樣能確保你一直在正確的道路上前進。
越重大的人生目標,建立良好的心理框架就越重要。
由於我們的心態是在我們長期的成長過程中逐漸養成的,所以一時之間並不容易改變。但我們可以透過學習或模仿別人的思維模組,建立起新的心理框架,去影響我們原有的心態。
心理框架如何影響心態的改變
1. 認知重構
心理框架通過認知重構來影響心態的改變。認知重構是指改變我們對事物的解釋和看法,從而改變我們的情感和行為。當我們改變心理框架後,我們的心態也隨之改變。
- 挑戰限制性信念:原有的固定心態常常包含限制性信念,如“我不夠聰明”或“我不可能成功”。心理框架通過質疑和挑戰這些信念,促使我們重新評估自己的能力和潛力。
- 建立積極信念:新的心理框架會引入積極的信念,如“我可以通過努力變得更好”或“失敗是學習的機會”。這些積極信念幫助我們從固定心態轉變為成長心態。
2. 自我對話和內在語言
我們的心理框架塑造了我們的內在語言和自我對話方式,而這些內在對話對心態有著深遠的影響。
- 消極自我對話:固定心態下的心理框架往往會產生消極的自我對話,例如“不管我怎麼努力,我都不會成功”。這種消極對話會強化固定心態。
- 積極自我對話:成長心態的心理框架鼓勵積極的自我對話,如“我可以從這次經驗中學到什麼?”或“我可以改進並變得更好”。這些積極對話促進心態的改變。
3. 情感調節
心理框架能夠影響我們如何調節和應對情感,從而改變我們的心態。
- 管理壓力和焦慮:固定心態往往會放大壓力和焦慮,因為人們擔心失敗會暴露他們的不足。心理框架可以通過改變對失敗的看法來減少這些負面情緒,例如將失敗視為成長和學習的機會。
- 增強自信和樂觀:積極的心理框架能夠增強自信和樂觀,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挑戰,從而促進成長心態的形成。
4. 行為和習慣的改變
心理框架還通過影響我們的行為和習慣來改變心態。當我們的行為改變時,我們的心態也會隨之改變。
- 採取積極行動:成長心態的心理框架鼓勵我們主動學習和挑戰自己,這些行為能夠強化成長心態。例如,積極參加培訓和學習活動,或者尋求反饋和建議來改進自己。
- 持續努力和堅持:積極的心理框架促使我們在面對困難時保持努力和堅持,這些行為反過來又會強化我們的成長心態。
心理框架對於自我成長和心態轉變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幫助我們設立明確的目標,分解步驟,進行反思和調整,從而在日常生活中提高效率,減少壓力,促進健康的人際關係。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心理框架,是每個人實現自我成長的重要步驟。希望讀者能夠從今天開始,設立自己的心理框架,踏上自我成長的旅程。未來是屬於那些願意不斷改進和成長的人。讓我們共同努力,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
從平凡到優秀,從優秀到卓越 :從馬太效應思考我們必須建立的思維
馬太效應由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於1968年首次提出,最初用於描述科學研究領域的資源分配不平等現象。後來在經濟、教育和其他社會領域的廣泛會引用。「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馬太福音》第25章第29節這句話被作為馬太效應的註腳。也是馬太效應這個名詞的由來。
我這裡並不想去深究這個馬太效應這個議題,反而是馬太福音這個寓言故事引起了我的注意。 原文揭露了我們人生中真實和殘酷的一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想當個平凡人,過著躺平的一生,到最後只會一無所有。
這是《馬太福音》25:14-30的完整原文,取自和合本聖經:
14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
15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
16那領五千的隨即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
17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
18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
19過了許久,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賬。
20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著那另外的五千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
21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22那領二千的也來,說:『主啊,你交給我二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
23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24那領一千銀子的也來,說:『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
25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裡;請看,你的原銀子在這裡。』
26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
27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
28奪過他這一千來,給那有一萬的。
29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30把這無用的僕人丟在外面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我相信很多人聽過馬太效應這個名詞,但並沒有讀過馬太福音這一整段寓言原文。 原文字字珠璣,所以我把它附上來方便我們討論
這個故事有下面幾個重點:
才幹與資源分配:
在第十五節中提到,主人根據每個僕人的才幹,分配了不同數量的銀子。這表明主人相信每個僕人都有能力處理他們所得到的資源。這裡的比喻延伸到我們每個人天生所擁有的資源,和我們所能掌握並運用資源的才幹密切相關。
雖然有些人可能會質疑這種觀點,但如果我們將個人的情況擴展到一個家族,這就變得更加合理。家族的資源和支持往往能夠影響個人的發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出生在一個好家庭本身也是一種運氣,而運氣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實力的一部分。這樣理解這個比喻會更容易,也更符合現實世界的情況。
在這個世界裡,我們擁有的資源、機會和才幹,常常並不是完全由我們自己決定的,而是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包括家庭背景和外部環境。這提醒我們要感謝和善用我們擁有的每一份資源,不論它們的來源如何。
自由意志與多元價值:
主人並沒有說明和要求僕人如何應用這一筆錢,而是給他們完全的自主性。
這代表著我們是擁有自由意志的,而這個世界是多元價值的。你可以決定自己想怎麼做,想創造出怎樣的價值或有人生往哪個方向走。都是自己有選擇權的。只不過每一個選擇都代表著風險和代價 ,這是這個故事沒有提到的部分。 這也突顯了選擇的重要性,每個選擇都伴隨著風險和代價。因為在現實生活中,自由意志常常伴隨著責任和後果。
創造價值與回報:
第一個僕人和第二個僕人拿著主人給的本金賺到了錢之後,主人是說:「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意思是主人認為依他們的能力,現在負責的事太少,主人決定給他更多的責任 。但主人也給他們福利,享受主人可以享受的。
這說明了願意並能夠創造價值的人,就會得到更多的資源,負擔起更多的責任,去創造更多的價值。但是也得到自我實現的成就感和滿足。很享受到更大的快樂。 現實社會中,努力和創新往往也會帶來更多的機會和回報。
抱怨外部因素不會改變事實:
第三個僕人知道主人要驗收成績,先抱怨主人是一個嚴厲的人,沒有播種就要收成。意思就是主人你是個兇狠的慣老闆,我好怕,但我沒有欠你,1000原封不動還你。我沒錯,有錯也是主人你的錯。
你可以抱怨這個世界,責任推給所有的外部因素。但終究,你就是一個不想創造價值的人。 但很真實的,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兇狠的慣老闆。
懶惰與惡行:
主人是用「又惡又懶」來形容這個僕人 ,還說你既然知道我是兇狠的慣老闆,連拿去放款生利息都不會。
不想創造價值, 連把即有的價值拿去生利息都不會,這不只是懶還加上惡,雖然這樣的觀念不符合主流價值觀,但現實是若每個人都不想為這個世界創造價值,這個世界就會崩壞, 也會停止轉動。只想利用別人創造的價值,卻不想自己創造價值。視這個為惡行,很合理。
我們擁有的並不是我們的
雖然主人把第三個僕人1000塊拿走,但這原本就是主人給他的。
這裏比喻我們所有擁有的資源都不是我們的,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
自我實現的意義:
第一個僕人和第二個僕人的下場就是得到更多的快樂。第三個僕人的下場是活在黑暗裏。
這個比喻告訴我們,所有的資源和財富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我們真正能夠獲得的是通過自我實現帶來的滿足和快樂。如果一個人不願意努力去創造價值,他的人生就等於停滯不前,如同活在的黑暗中。因為缺乏前進的動力和目標,光明對他來說是多餘的。
三個僕人代表了我們人生的三種狀態。平凡的人通常不會積極利用資源去創造價值,因為對未知和風險的恐懼使他們選擇逃避挑戰。然而,當我們決定面對未知的風險和挑戰,並主動利用現有資源去創造新價值時,我們就從平凡邁向優秀。如果我們所創造的價值超出了原本的期待,那麼我們就可以被視為卓越之人。
當我們成為卓越之人時,我們會獲得更多的資源,因為人們傾向於將資源投入到最能創造價值的人身上。這也體現了經文中的一句話:「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這句話強調了資源和機會往往會向那些能夠最大化其價值的人傾斜。從而進一步鼓勵我們不斷提升自己,從平凡到優秀,從優秀到卓越,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成就和滿足。
從平凡到優秀,從優秀到卓越,這是一個不斷提升自我價值的過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起點和資源,但真正的區別在於我們如何運用這些資源,如何利用我們的才幹去創造更大的價值。主人給僕人的銀子就像是我們的天賦、機會和資源,我們有責任去善用它們,不斷提升自己,達到更高的成就。
追求卓越並不是為了與他人競爭,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潛能,達到更高的自我滿足和成就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面對各種挑戰和風險,但這也是成長和進步的必經之路。正如第一個和第二個僕人那樣,我們應該勇於接受挑戰,積極創造價值,從而在不斷提升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機會、資源和快樂。
世界並不總是公平的,但我們仍需面對挑戰,積極行動。這樣的態度不僅是為了生存,更是為了在不完美的環境中尋找並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意義和價值。
-
活在當下:為了讓自己無論在何時何地死去都不會後悔,只要有呼吸的每一刻都要認真的活著。
人們常常被過去的遺憾和對未來的焦慮所困擾,這種情緒上的糾結會導致生活上無形的壓力和對現實人、事、物莫名的不滿。尤其在這個快速變遷和資訊爆炸的時代,這種情況變得更加嚴重。於是,「活在當下」這句話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被反覆強調和提及。
然而,儘管「活在當下」這個詞每個人幾乎都琅琅上口, 卻很少人去思考其真正的意義。「活在當下」這個概念在理論上聽起來很簡單,但在實踐中卻缺乏具體的方法和指導。很多人知道這個概念,但不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際應用。為了理解並學習如何真正地活在當下,讓每一刻都充滿意義和價值,我試著探討如何實踐活在當下,並分析這種生活方式如何幫助我們。
一般人對“活在當下”的錯誤認知
很多人對「活在當下」其實際意義和應用存在一些誤解。理解錯誤認知有助於我們掌握活在當下的在生活上的實踐。以下是幾個常見的錯誤認知:
1. 逃避責任
當人們不想承擔自己必須負的責任或不想為自己的未來做思考規劃,「活在當下」變成常用的藉口。但未來是由當下的選擇和行為發展而成的,而未來也會一步一步的變成當下。逃避責任只會讓自己對未來的選擇權變少,也就是說很有可能你不喜歡情境在未來會變成你的當下。這只會讓自己過得越來越不快樂。
好好的活在當下就是為了開創我們想要的未來,如果當下是你必須該負責任的時候,就去就面對,找出方法解決困境。你對未來迷惘茫然,那麼當下就是應該去尋求幫助找出答案的時候。
2. 追求即時快樂
現代社會強調消費、即時滿足和個人享樂,這些價值觀通過廣告、媒體和社交平台不斷強化,影響我們的行為選擇。這些行為會帶給我們當下即時的快樂和享受,大腦會釋放多巴胺,帶來愉悅感。驅動我們重複這些行為,尋求更多的即時滿足,形成一種獎勵迴路,使我們不斷追求即時快樂。而活在當下便成了人們對這種行為的藉口。
當我們習慣這種即時獎勵迴路,會讓我們尚失延遲滿足的能力,進而讓我們無法有情緒調節的能力,最終會讓我們產生認知偏誤和不正確的風險評估。大多數帶來即使愉悅感的行為,大都不會真正解決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長時間對我們的人生都會產生負面影響。沒有節制的追求即時快樂,雖然能帶來短暫的愉悅,但長期會讓我們忽視深層次的需求和價值,最終導致內心的空虛和生活的無意義感。並讓我們人生的選擇權越來越少,在可預見的未來帶來更多的情緒問題。
3. 不願面對過去的經驗
對過去人生經驗的反思和覆盤,有助於我們自身的成長,在開創未來的路上不容易重蹈覆轍。但在面對我們過往的人生經驗時,可能會感受到的心理不適。為了減少這種不適,人們可能會選擇忽視過去的錯誤和教訓,尤其是發現,現在的行為和過去沒有什麼不同,心裡已經可預見未來可能發生的情境。意識到現實中改變的困難和壓力,所以維持現有的觀念和行為。活在當下變成了一個很好的藉口。其實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稱為否認(denial)。否認可以暫時減少痛苦和壓力,但長期來看,會阻礙個人成長和改變的機會。
所以有時候我們並不願意從過去人生的經歷中汲取教訓,並將其應用於當下,以便更好地面對未來的挑戰。然而好好地活在當下就是從願意改變開始,縱使踏出的只是一小步,活在當下就是要我們專注在這改變的小小一步。
4. 不想訂定目標和執行計劃
人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會感到焦慮和恐懼,因此選擇專注於當下,以避免面對不確定性和風險。設立目標和長期計劃需要面對未知的挑戰和變數,要面對可能的失敗和挫折,還需要投入大量的心理和認知資源,這可能會讓人感到疲憊和壓力和不安。加上需要面對可能的失敗和挫折。為了避免這種失敗的風險,一些人選擇不設立目標。活在當下又變成了一個很好的藉口。
這種情況很容易讓人陷入第2點「追求即時快樂」的迴圈。好好地活在當下,就是讓我們學習將長期目標分解成可管理的小步驟和短期目標,這樣可以減少認知負荷和壓力,讓目標看起來更加可實現。並學習接受和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通過小步驟和靈活調整計劃,逐步適應和應對未來的挑戰。
5. 情緒逃避
當進入負面情緒狀態時,常有人用活在當下規勸逃避所有負面的情緒,只關注積極情緒的感受。但活在當下並不是逃避負面情緒,而是全然地接受當下的所有感受,包括不適和痛苦。
學習接納負面情緒,認識到這些情緒是正常的生活一部分。這有助於我們從情感困擾中學習,提升情感韌性。這種接納態度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面對和處理情緒,讓自己從親友中建立支持系統,獲得情感支持和建設性反饋。有助於我們未來能更好地處理和應對這些問題,學會有效處理和應對問題的態度,進而帶來自身的成長。
活在當下的心理感受
1. 現實感知與幸福感
行為心理學指出,人類的幸福感來自於對現實的積極感知。當我們專注於當下的時候,能夠更清晰地感受到身邊的美好和機會。這種專注於當下的態度,讓我們不會因過去的遺憾或未來的焦慮而失去當下的幸福。。
2. 自我效能感
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夠成功完成某項任務的信念。當我們活在當下並全神貫注於手頭的事情時,我們的自我效能感會提升,因為我們能夠更加有效地處理挑戰和壓力。
3. 心流體驗
心流(Flow)理論由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指的是當個人在全神貫注於某個活動時所體驗到的高度投入和愉悅感。活在當下有助於我們進入心流狀態,從而提升生活質量和滿足感。
實踐活在當下的策略
1. 正念練習
正念是一種有效的提升現實感知的方法。每天花幾分鐘進行冥想,專注於呼吸,觀察自己當下的感受,這可以幫助我們學會專注於當下。行為心理學研究表明,這種正念練習可以減少焦慮和抑鬱,增強情緒穩定性。
具體方法
- 冥想:每天早晨或晚上,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閉上眼睛,專注於呼吸。當思緒飄走時,溫柔地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
- 身體掃描:從頭到腳逐步觀察自己的身體感受,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連接身體與心靈。
- 正念行走:每次散步時,專注於腳步的每一次接觸,感受地面的質感和周圍的環境聲音。
2. 接受與承諾療法(ACT)
接受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強調接納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時致力於實現個人價值目標。這種方法有助於我們放下對過去的遺憾和未來的焦慮,專注於當下的行動。
具體方法
- 價值觀明確化:列出自己最重視的價值觀,並思考這些價值觀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來。
- 行動計劃:根據價值觀設定具體的行動目標,並每天致力於實現這些目標。
3. 行為活化
行為活化(Behavioral Activation)是一種行為治療方法,通過增加積極行為來提升情緒和減少抑鬱症狀。這種方法強調實踐中的具體行動,通過積極的生活方式來增強對當下的感知和享受。
具體方法
- 活動計劃表:每天列出幾項積極的活動,如運動、閱讀、與朋友見面等,並逐步增加這些活動的頻率。
- 行動反思:每天結束時,反思自己完成了哪些積極的活動,這樣可以強化正面的行為模式。
結語:
活在當下並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它要求我們用心去體驗每一刻,學會接受所有的情感,並勇敢地面對未來的挑戰。人生雖然只有數十寒暑,也充滿了不確定性,但我相信人生是有其美好和意義,值得我們好好體驗。為了讓自己無論在何時何地死去都不會後悔,只要有呼吸的每一刻都要認真的活著。就是我對活在當下的理解。
-
彼可取而代之 VS 大丈夫當如是也:同樣是敢做大夢的男人,為何命運如此不同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位在路人甲的時候就敢做大夢的男人,最後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命運。號稱霸王的強者,最後卻輸給了一直打敗仗的弱者。這種反直覺的結果,不禁讓人對其中的原因感到好奇。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我卻覺得思維才是決定命運的根本。這兩位男人在見到秦始皇時所說的言語,其實已經代表了他們背後完全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人說不以成敗論英雄,但不同的思維模式造就的命運軌跡,完全值得我們嘗試去理解、學習,當成自己人生的借鏡。
項羽的思維模式
項羽在路邊第一次見到秦始皇時想到的是「彼可取而代之」,意思就是你秦始皇沒什麼了不起,我可以取代你。這句話透露出強者的霸氣,而這種強者的霸氣是項羽獨特的魅力。人們大多喜歡跟隨這種簡單易懂直接面對挑戰的強者,北宋大詞人李清照就說項羽「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不少人也認同項羽對自己失敗的看法:「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項羽認為失敗不是自己的錯,是老天爺玩我。不論是不是老天爺真的在玩他,但我認為項羽的思維模式,就算他殺掉了劉邦,也無法建立起一個穩定的王朝。
「彼可取而代之」這句話底層的思維就是競爭和掠奪,通過取代他人或奪取他人擁有的資源去實現自己的目標。這種思維模式往往會導致短視行為,因為掠奪者的認知會止於當前看得見的資源和利益,專注在既有資源的競爭。強調個體的競爭力,注重超越或打敗他人。自然會忽視長期的知識積累和全方位能力的提升。更不用說對長遠的目標和可持續的發展的投資是想都不會想。這種思維模式也導致不容易與他人合作成功,因為會擔心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脅或自己會被取代。這是有限賽局的思維。
項羽是個強者,強者思維往往傾向於通過掠奪和競爭來保持和擴大自己的優勢。因為強者除了本身就是力量的象徵,還會更容易擁有更多的資源和權力。競爭和掠奪的思維有利強者在短期內獲得利益,所以也會符合他們的成功經驗。然而不管是個人或組織,有限賽局的思維並不利於長期發展,這是先天強者很難避免的宿命。無法再成長的強者終究會敗給不斷成長並擅長合作的弱者。
劉邦的思維模式
劉邦在路邊第一次見到秦始皇想到的是「大丈夫當如是也」,意思就是有志氣的男人就該當這樣。這句話透露出成為帝王是劉邦心中的北極星,他也在往這個目標的前進道路上展露出無比堅定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韌性。並為了這個目標願意克制自己的慾望和偏好,待人寬宏大度,對團隊成員有著超乎常人的信任並能給予超出期待的實質獎勵。這是劉邦最有魅力的地方。所以就算劉邦一直打敗仗,仍然有許多人願意跟隨他。
「大丈夫當如是也」這句話的背後的思維是讓自己的成長往目標接近,相信透過實力的提升來實現成功。相信通過創新和合作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實現更大的成就。自然而然傾向於信任他人,並且重視合作和團隊精神。這種思維模式的領導者因正向和積極心態,個人的心理狀況會比較穩定,不容易被競爭壓力所困擾,面對挫折更加有韌性。因為信任他人且重視合作,組織內部會自然形成平衡及矯正機制,不容易犯下不可挽回的錯誤。組織的生存能力高,容易等待到好運,獲得關鍵性的成功。
劉邦相對於項羽就是個弱者,他面對這位霸主,想的並不是贏,而是活下來。所以他更重視穩定的後勤支援及兵員補充。更願意投資資源在長遠的目標及可持續的發展上面。這些投資都不是短時間能看到效果的。在屢戰屢敗,隨時命不保身的情況下,還願意這樣做,才讓他最後有本錢和項羽對峙在廣武山,讓項羽這位強者不得不和談,進而創造出最後的勝利。
針對個人成長的五個關鍵要點
劉邦的「大丈夫當如是也」表現了高度的自我期許以及對長遠目標的堅定追求,而項羽的「彼可取而代之」則顯示了對自身強大力量的自信並以取代他人作為專注的目標。高度的自我期許以及設定長遠目標有助於保持人生前進的方向和動力。對自身強大力量的自信雖然有魅力他很容易流於傲慢並無法與人共情, 以取代他人作為專注的目標,則不容易取得別人的信任。我以劉邦的思維模式,整理出5個對人生有幫助關鍵要點。
1. 設定長遠目標,找出人生志業
志業的目的是尋覓內在的滿足,符合無限賽局的思維。 設定長遠目標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人生志業,並在現在這個複雜多變的世界引導前進的方向。
實踐方式:
- 明確自己的長期目標,並制定實現這些目標的具體計劃。
- 不斷檢視和調整目標,確保其現實性和可行性。
2. 培養合作和信任
劉邦重視合作和對他人的信任,這讓他能夠團結眾人,共同實現目標。項羽則更依賴個人的力量,導致孤立。
實踐方式:
- 主動與他人合作,分享資源和信息。
- 建立和維護信任,對團隊成員給予適當的支持和獎勵。
3. 持續學習和適應
劉邦在面對挫折時能夠不斷學習和調整策略,這種適應能力使他在變化的環境中找到機會。
實踐方式:
- 保持學習的熱情,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 面對失敗時,從中汲取教訓,並及時調整策略。
4. 保持心理穩定和韌性
劉邦的正向和積極心態使他心理穩定,能夠在面對困難時保持韌性。
實踐方式:
- 養成積極的思維方式,面對挑戰時保持樂觀。
- 建立心理支持系統,學會管理壓力和情緒。
5. 採取無限賽局思維
劉邦的思維模式是無限賽局,注重長期成長和發展,而項羽則專注於短期的競爭和掠奪。而生命的本質就是一場無限賽局 ,學習無限賽局的思維方式,能讓我們的生存能力更強。
實踐方式:
- 將目光放遠,關注長期發展和持續改進。
- 重視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持續投入時間和精力在自我提升上。
結論
劉邦和項羽的故事從思維模式的角度提供了豐富的個人成長啟示。通過設定長遠目標、培養合作和信任、持續學習和適應、保持心理穩定和韌性以及採取無限賽局思維,我們可以在現代社會中實現更大的成功和持久的發展。這些原則不僅有助於我們面對當前的挑戰,還能為未來的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
-
窮算命,富燒香:從匱乏感走向豐盛感
俗語「窮算命,富燒香」反映了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經濟困窘時,人們常常依賴算命,問卜等方式尋求未來的指引,希望找到出路或改變命運。,在經濟寬裕時,人們往往會參與宗教或靈修活動,祈求財富、平安、健康或表達感恩。
雖然去算命的不一定全部窮人,燒香的也不全部是富人。 但就我個人觀察在比例上確實是如此。我過去也喜歡研究命理,星座塔羅,占卜這類的玄學。我不禁思考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
這個現象不僅僅是經濟層面的問題,更涉及到人們對自身命運掌控感的不同認知。我試探討這一現象背後的本質及其邏輯,並提出改變思維方式的方法,幫助我們從匱乏感走向豐盛感。
命理、占卜等玄學與宗教活動的本質
命理、星座、塔羅、占卜:這些玄學的本質在於預測未來,相信人生是被安排好的,當你對現況不𣺏足時,只想知道未來有沒有更好的人生等著你。最底層的思維就是你不認為你可以靠你自己創造你所想要的東西,安排你自己想要的人生。 所謂的「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背後告訴你的邏輯就是不要與你的命運對抗,接受你被安排的一切。你想要的不重要,命運的安排最大!
宗教與靈修活動:這些活動的本質在於祈求和感恩,相信有比人類更強大的存在,這個存在有力量幫助自己得到想要的東西或是指引人生前進的方向。感恩活動基本上就是對這個存在的力量感謝與回饋。背後的邏輯就是自己可以主導自己的人生,自己使不上力的部分,向更強大的存在尋求幫助或指引方向,協助自己創造出自己想要的。相信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除了基本的感謝也必須有相對應的回饋。而與強大存在的關係,必須平時就要好好經營。
兩種思維模式的區別
這兩種思維最基本差異在於自己對人生掌控感的認知。一種是對於人生感到不可控並且沒有方向感,於是尋求算命等預知未來的方式希望獲得某種掌控感及安慰。期待的是上天給予的禮物。但不相信自己可以創造並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這就是匱乏感的來源 。
一種是理解人生充滿了許多不可控因素,期待是上天的眷顧,指引自己不要走錯路並在人生的路途上減少不可控的阻礙和危害。 但相信自己可以創造並擁有自己想要的人生,認為外在的力量只是輔助,自己才是掌控人生的主導者。這就是豐盛感的根本。
所以窮燒香的「窮」,不是單指經濟上的窮而是匱乏感 。富燒香的「富」也不是單指經濟的富而是豐盛感。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一部分的有錢人仍然會去算命,一部分經濟上不那麼富有的人也會參與宗教活動 。
匱乏感與豐盛感的定義
- 匱乏感:是一種覺得自己缺少某些東西的感覺,這些東西可能是金錢、愛情、健康、時間等。匱乏感讓人感到生活不夠好,經常處於焦慮、不安和壓力之中。
- 豐盛感:相反的就是一種覺得自己沒有缺乏什麼東西的感覺,包括物質資源、健康、友誼、家庭等。豐盛感讓人感到滿足、快樂和感恩。
一個擁有豐盛感的人是不會意識到自己是豐盛的,對他而言就是自己不覺得有什麼不滿足的。當你意識到需要豐盛的時候,就代表潛意識就是認為自己是有匱乏。
如何改變思維方式,從匱乏感走向豐盛感?
- 改變自我語言和文字的使用習慣
- 練習使用正向、積極、肯定的語言自我對話。例如,將「這件事好難,做得到嗎?」變成「這對我真是個挑戰,但我會克服困難,通過這個挑戰」。看到一台喜歡的車子, 把「我好喜歡,但我買不起」變成「這部車好棒,過一陣子我就會擁有它。」
- 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使用正向、積極、肯定的語言和文字。語言和文字是有力量的,時常使用正向積極及肯定的語言,會改變自己面對困難的態度與行為模式,還會吸引到同類的人。 可以逐漸建立起自信心,還能架構起支持系統,在遇到挫折時給予你鼓勵和支持。
- 優化生活環境
- 創造一個整潔、舒適和積極的生活環境,有助於保持積極的心態和情緒。整理房間是個好的開始。
- 健康生活方式
- 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規律的運動和充足的睡眠。健康的生活方式能提升整體幸福感和豐盛感。
- 設立現實目標
- 設立一些小而可實現的目標,逐步完成它們。每完成一個目標,都會感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有助於培養豐盛感。
- 同時設立長期目標,這些目標可以是職業上的提升、健康的改善、關係的增進,收入的增加等。明確的目標讓你有前進的方向,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感受到充實和滿足。
- 建立支持系統
- 與家人、朋友和社群建立緊密的聯繫,多參與社交活動和群體活動,增強歸屬感和幸福感。
- 分享與付出
- 參與志工活動或幫助有需要的人,不僅能幫助他人,還能讓自己感受到內心的豐盛和價值。
- 參與心靈活動
- 打坐、冥想、禪修等心靈活動或宗教信仰活動,能幫助你更好地連接內心,感受身體的舒適和平靜,進而增強豐盛感。並能幫助你放下對未來的焦慮和對過去的悔恨,提升內心的平靜和滿足感。
「窮算命,富燒香」這句俗語反映了人們在面對生活困難和挑戰時,對命運掌控感的不同認知。匱乏感和豐盛感的區別在於是否相信自己能創造並擁有想要的人生。通過改變使用語言和文字的習慣、優化生活環境、養成健康生活方式、設立現實目標、建立支持系統、分享與付出以及參與心靈活動,一步一步的建立自我認同,培養出自己的信心和能力,去打造自己想要的人生。我們可以從匱乏感走向豐盛感,提升生活品質,實現內心的平靜與幸福。希望這些方法能幫助你在日常生活中找到更多的美好和滿足。
-
改變思維:從認識自己到實現自我
在網上看到一位道長分享了一個觀點:轉運的方法是從改變思維開始。我非常認同這個觀念,但我想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於是留言問了三個問題:如何知道改成怎樣的思維?怎麼改?代價是什麼?
道長的回答是:「我相信人有分辨心,也有效仿心,不知道改什麼?那就看你想變成誰?然後從外表、舉止、談吐,所做的事、所想的思維,模仿。如何變成你想成為的人,就得自己想方設法了。代價是什麼?金錢?時間?心力?凡事都有代價,就看你覺得划不划算了。」
道長的回答很有誠意,但我總覺得少了點什麼。於是,我自己嘗試回答這些問題。
一、如何知道改成怎樣的思維?
道長說:「看你想變成誰。」但我仔細想了想,還真沒有很清楚明確的答案。為什麼沒有一位像北極星一樣在我人生中指引我向他靠近的人物?如果不知道要變成誰,還有其他方法知道要改成怎樣的思維嗎?
我覺得這是因為從小沒有遇到讓我仰慕的人,再加上被教育要好好念書、好好工作、好好賺錢、不要做壞事。沒有人關心你是誰?你喜歡什麼?你會被什麼吸引?什麼適合你?更不用說幫助你找到適合自己的典範,幫助你成長為自己喜歡的樣子。大部分人關心的是你的行為表現是否符合他們的需求,以及是否成為他們期待的樣子。
所以,如果有父母師長成為你的典範,或能引導你找到自己想變成的樣子,那真是上天給你最大的恩賜。從小就清楚自己的北極星在哪裡,這才是贏在人生的起跑點。當然,沒人幫忙就自己來,可以通過閱讀傳記、觀看紀錄片、參加各種講座和活動,幫助自己找到欽佩和向往的人物,進而找到可學習的思維和行為典範。
是否有其他方法知道要改成怎樣的思維?
我的個人經驗是:
- 大量閱讀:認識並理解各種不同的思考框架。在這個短視頻、懶人包充斥的時代,願意好好閱讀一本書並嘗試理解書中的思考框架及底層邏輯,其實就踏出了改變思維的第一步。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必然會發現自己某些思維對自己的人生是有害的,某些思維會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好。慢慢捨棄有害的,建立新的更好的思維。逐漸就會清楚自己想變成的樣子!但這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堅持和毅力。
- 尋求專業幫助:如果經濟上允許,找專業人士協助是一種較快速的方法,可以省下一些自我摸索的時間。現在類似人生導師的課程很多,可能需要花一些時間和金錢去嘗試,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導師。好的導師會利用正確的系統性知識,引導你去挖掘自己真正想要的,並協助建立達到目標有效的思考框架,指出思考上的盲點。需要注意的是,不會有一位導師教的全是對的,全部適合自己,也不只需要一位導師就能滿足你所有的需求。在這個人人都是大師的時代,要特別注意那些強調快速、依賴外力的課程,通常不太會對人生有實質幫助。
- 自我反思和探索:養成自我反思和自我探索的習慣,深入理解自己真正的興趣、價值觀、人生目標,進而構建相應的思維。寫日記、冥想在這方面有幫助,也可以通過不斷嘗試新事物和活動,逐步明確自己想要前進的方向。
二、如何改變思維?
在有了前進的方向後,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斷、捨、離。只要是你前進方向的障礙、負擔,或是會拖慢前進速度的思考方式和生活習慣都要捨棄。這些可能會讓你疏離一些朋友,改變一些生活和飲食習慣,捨棄一些休閒和娛樂,甚至是一些你所擁有的物品。建議從好好整理房間開始,丟掉不需要留的物品,把房間佈置成自己喜歡的樣子,每次回到房間都會帶給自己最舒服的心情。房間整理得好,其他方面的斷、捨、離就會容易一些。
第二步就是從簡單、容易理解的思維開始,將學習到的知識試著在生活中實踐並驗證。在不斷的實踐與驗證下優化方法,並將不適合自己的部分修正,最後變成一個自動化執行的習慣。
用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有人告訴你身體健康是幸福人生的重要基礎,而運動和飲食控制是最有效的方法。你認同並接受了這種思維,所以你開始持續運動,改變食物內容及飲食習慣。在過程中不斷修正,直到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運動模式及飲食方式。而你也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身體各方面能力的變化,進而因為身體素質的改變,感受到與以往不同的幸福感。到此,這種思維已成為你的一部分,你再也不會回到之前的狀態。
最後,多去能量場好的地方走走!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充滿挫折感和不適感,也會因為徬徨和猶疑而停下腳步。為自己的心靈淨化和充電是必要的。只要能讓自己情緒平靜和穩定的地方,如好山好水,或是喜歡的寺廟和教堂,都是好地方。
總結:
- 設立具體目標:明確自己想要改變的具體思維模式,設置具體目標。
- 分階段實施:將大目標分解成小的、可操作的步驟,逐步執行和改進。
- 持續學習和實踐:通過持續學習和實踐,不斷檢驗和調整自己的思維模式。
- 建立新習慣:通過重複和強化,將新的思維模式內化為習慣。
三、改變思維的代價是什麼?
改變思維需要時間的淬煉,承受過程的掙扎與痛苦,付出時間與金錢,這些都是基本的。我覺得比較大的代價有:
- 孤獨感:因為必須付出時間去閱讀、學習、練習、實踐、驗證,休閒與社交的時間會變少。當思維逐漸改變,與搭不上的朋友自然會疏離,習慣獨處變成一個很重要的能力。
- 面對阻力:在改變思維的過程中,搭不上的朋友有些會逐漸疏離,但更多的是會阻止你改變。這是相當難的關卡。例如戒煙時,先是一堆人說你一定撐不過一個月,一個月後說你撐不住三個月,時不時拿煙請你,勸你人生短暫何必過得那麼累。這些人很可能包括親人。能堅持並抵抗這些阻礙,並在這個過程中接受人際關係的變化,這是第二個較大的代價。
- 接受不確定性:我們改變思維的目的是為了在現實上改變我們的現有人生,期待人生向我們心中那顆北極星的方向前進。但這件事有時會比想像的快速和容易,有時會比想像的緩慢和艱難。因為人生永遠有一些不可控變因存在,也就是所謂的運氣。改變思維的過程原本就不容易,如果進展又不順利,就必須忍受一路上的酸言酸語,而當你逐漸越來越好,還會出現一些扯你後腿的人。接受人生的不確定性,克服心中的挫折感並堅信自己走的道路是對的,是第三個較大的代價。有能理解並支持你的朋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就想辦法去認識一個!
總結:
- 時間和精力的投入:改變思維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尤其在初期階段。
- 面對失敗和挫折:在改變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失敗和挫折,需要有足夠的心理韌性去面對和克服這些挑戰。
- 持續的自我激勵:保持對目標的專注和熱情,持續激勵自己不被短期的困難和誘惑打敗。
- 建立支持系統: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或加入相關社群,通過相互交流和支持共同進步。
改變思維是一個系統性、長期性的自我更新大工程。但如同道長所言,改變思維就能改變命運,進而造就自己想要的人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的自我實現,是人生最寶貴的體驗。願我們都能找到自己的北極星,並為之努力,一起加油!
-
我與傑洛特的旅程(2)
When Shit Happens
命運女神很愛往我們身上丟屎,而怎麼處理這陀屎,造就了我們的命運。
上次提到鐵匠威利斯50年的心血被一把火燒了。放這把火的人是內普。想特別提內普是因為,這種性格人在現實生活中很常見。甚至我們自己或多或少也都有這種心態。
當傑洛特找到他時,請他去跟威利斯談談。內普是這樣的反應:
敢暗中放火卻不敢直接面對面嗆威利斯,還真得非常有「正義感」。接著還想賄賂傑洛特,讓傑洛特放過他。把賄賂的錢拿去賠威利斯,再加上誠意的道歉,很可能事情就圓滿解決了。可惜的是這並不是內普的選擇。
家園被侵略,內普並沒有選擇上戰場與敵人拼搏。也不是放火去燒了他口中黑衣人的營地和物資。而是去欺侮一個他認為沒有能力報復的鐵匠。只不過他沒想到會遇上傑洛特。最後的命運就是被吊死。
向別人潑糞,除了讓自己感覺良好外,對人生只有傷害,不會有任何幫助。因為這樣做並沒有解決你自身原本的問題。
同一個村子的另一邊,杜恩正在尋找戰場失蹤的弟弟巴斯提恩。我很喜歡杜恩的人格特質。他就是那種活在當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行動派人士。
戰爭來臨,為了不被抓去當兵,他叫他弟弟切下手指。
杜恩沒被抓去當兵,我猜他是自己有切下手指。其實這種勇氣和決斷力不是每個人都具備的。
戰爭結束,弟弟沒回來。他用盡了手段,嘗試去尋找他弟弟。
發現自己一個人辦不到,他就貼了告示找人幫忙。剛好就遇上了傑洛特。覺得傑洛特是幫得上忙的人,二話不說馬上提出一份有償的交易合約。請傑洛特幫忙。
這麼上道的人,傑洛特當然要幫。當傑洛特提醒他,弟弟巴斯提恩生還的機率非常小,杜恩的回答是:也許吧,但誰知道呢?至少能找到他的屍體。
我相信杜恩這種人格的特質,在現代社會一定是一個成功人士。
子曰:不放棄就永遠有機會!傑洛特真的找到巴斯提恩,而且還活著!
巴斯提恩和不同陣營的羅辛在一起,彼此互相幫助逃離戰場,存活了下來。巴斯提恩是富有同情心又講義氣的人。不願意把羅辛獨自留在這裡!
最後傑洛特說服了杜恩收留羅辛。我很喜歡傑洛特用來說服杜恩的理由。
他們這家後來,過著耕田務農的平淡生活。在這個戰爭不斷的亂世中,這是一個相當幸福的結局。而這份幸福來自於杜恩一連串有勇氣的選擇。
在我自己內心,有類似內普這樣特質,也有像杜恩這樣特質。這兩年學著遠離內普,親近杜恩。至少當屎來臨時,我發現能很快的清乾淨,往下一步繼續邁進。
命運女神很愛往我們身上丟屎,而怎麼處理這陀屎,造就了我們的命運。
-
我與傑洛特的旅程(1)
白果園村的流氓
白果園村的旅店可以說是在巫師三遊戲的起點。傑洛特在這裡遇上幾個有趣的人。
剛特.歐迪姆,鏡子大師。巫師三中我最喜歡的反派,名如其實的是我們人性的一面鏡子。但這時他的戲份還沒開始。
阿多特.基爾特,奧森佛特學院的歷史副教授。雖然是一個如臨演般的小人物,但他的故事也值得一提。
愛爾莎,旅店老闆娘,以及沒有名字的三位農民。愛爾莎在傑洛特面前用流氓稱呼他們。
傑洛特一進門就受到這群人不友善的言語歧視。愛爾莎馬上以友好的態度和語氣,請傑洛特不要理那群流氓,目的是希望不要有衝突發生,但不代表她對傑洛特沒有偏見和歧視。她之後在翠鳥酒館遇上傑洛特。直接指責傑洛特殺了這些農民,而無視原因是這些農民沒有理由就要殺傑洛特,傑洛特只是自衛反擊。
那麼,為什麼一堆人會歧視獵魔士呢?尤其是越底層的人這種現象越明顯。
我的答案就是因為獵魔士異於常人的身體素質和長壽。
這是個充滿怪獸和怪物的世界,不斷的戰爭使的領主對基層百姓的保護大減,底層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當遇上怪物和怪獸時,還得自行付出代價請獵魔士處理。他們想要的是救世主,而不是像獵魔士這種付錢辦事的專業人士。村民付完錢後,對獵魔士咒罵的比感激的多。
看到獵魔士在這個時代的強大生存能力,對獵魔士的情感從羨慕轉為嫉妒,從嫉妒轉為恨意。接著便是對獵魔士的污名化、妖魔化、接下來就是把獵魔士視為非人類的怪物進而排擠。(把人拉下神壇是鄉民很愛幹的事。)
獵魔士的人數少,又大多是單獨行動。四處流浪,沒有歸屬和組織。欺侮獵魔士通常不會受到其他人的制止和譴責。雖然個體比一般人強大,但獵魔士卻是一個沒人撐腰的弱勢族群。
面對生活的無奈,人們情緒需要一個發洩的出口。以多欺少,弱弱相殘,在與傑洛特的旅程中四處可見。
白果園村的另一個例子也說明了,人們很容易在面對自己的無能為力時,容易找一個弱勢來欺負,發洩自己的情緒。而不會去面對現實。
矮人鐵匠威利斯,經營50年的心血,被一把火燒了。家園換統治者,人們把不滿的情緒發洩在一個替他們服務半個世紀之久的矮人工匠上。只因為他不是人類。但侵略他們家園的其實是另一群人類啊!
這位矮人工匠最感嘆的是不管他怎麼做,村民都不會當他是自己人。無怨無仇,甚至對他們家有恩情,也抵不過沒有理由的偏見。
有錯的並不是威利斯,但最後村民集體排擠並怨恨的,卻是他。
偏見會製造仇恨,進而挑起對立與紛爭。希望在我們現實世界中都能理性的面對實際的問題,不要淪為情緒的奴隸。
-
神與我
我從5歲被送去和祖母同住後,就開始跟著祖母上教堂。所以我從小是聽著聖經故事長大的。到了高中更是住在教會,接受教會的訓練。除了星期日帶小朋友的主日學,偶而也會在平時的聚會中講一些小題目。那時侯我可以說是教會堅定的支持者。
出社會後我和教會就漸行漸遠了。多次嘗試回去,但不行就是不行。主要的原因就是,教會教我的,和我在現實人生中體驗的,有了落差和矛盾。而教會中沒有人能給個說服我的說法,只會說那是撒但影嚮了我的信仰、神自有安排、信仰要堅定、 好好向神禱告之類的。
年紀漸長,我發現我其實是一直相信神的,不相信的是教會。更具體的說是教會對神和聖經的詮釋。
現行的基督教,很巧妙的把「神=聖經=教會」這個觀念深植在信徒的腦中,所以我們和神的關係變成必須透過教會才能建立。聖經變成教會的工具,因為教會掌控了解釋權。把聖經神聖化後教會間接成了神的代言人。
但教會本質就是一群人因共同信仰而建立的組織,所以和其他任何由人建立的組織一樣。該有的問題都會有。甚至因為信仰形成的權威性和封閉性,裏面的問題有時會比其他不同性質的組織來的更嚴重。過去的歷史早就証明這一點。
聖經被教會做為神的話來教訓信徒,而無視於聖經本質是由人書寫和編輯而成。和其他歷史悠久的書籍一樣,由抄寫傳承,就會有抄寫錯誤,和抄寫者增加或刪減字句的問題。由人編輯,就有人為篩選內容的問題。像是某些內容已不適合現代社會的價值觀,教會都會選擇性無視或不解釋。可是在當代,這些內容是有其背景和義意的。把聖經神聖化,只會讓人離神更遠,信仰變得是一種形式,一種表演。
這些問題,以前的天主教就發生過了,所以才會出現新教。而新教,其實也還是在走同樣的路。
我現在看聖經,它就是前人和神試圖建立關係的體驗所留下來的記錄和痕跡。每個人都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解讀,因為這種體驗,本來就是私密的,個人的。是屬於你和神之間獨有的。但因為聖經被神聖化了,內容被篩選了。我們便讀不到其他人不被主流認同的體驗和紀錄。
神其實是不用人類的語言來說話的,語言和文字是人類的產物,這個宇宙及其背後運作的法則才是神的創造。透過神的創造來理解神應該比透過聖經來理解神靠譜得多。想透過理解神的創造來更認識神,更是開啟人類近代文明發展的重要契機。科學,是理解神的一個重要途徑。
如果自由意志是神給人類最大的禮物,那代表者神不會因為你不信神就給你懲罰,也不會因為你親近神就獎勵你。因為這就不叫自由意志了。自由意志代表著我們所做的每一項選擇,都會承擔其選擇相對應的後果。這背後的因果運作原則是來自於神的創造。但神並不會介入或要求我們應當如何選擇,因為我們是神最美好的創造物,有著自己決定自己前途能力的創造物。
現在的我,是這樣的理解神。也喜歡這樣的神。
-
我與傑洛特的旅程(0)
傑洛特與我的緣分
認識傑洛特是2015年巫師三發行的時候。那時,傑洛特對我來說,只是一個沒有生命的電玩角色。我從這個遊戲得到的只有通關。
2019年底,Netflix獵魔士開播,亨利卡維爾演活了傑洛特這個角色。亨利卡維爾的演技讓我感受到了傑洛特的情緒,開始感受到傑洛特是一個人這件事。
傑洛特的性格是一隻孤狼,對一切事物漠不關心,冷酷無情,只專注在自己該做的事和自身的利益上。但其實那只是為了保護他自己的偽裝。不論是遊戲裏還是影集中。
對於傑洛特救過的人來說他是英雄。但他並不喜歡英雄,也不想當英雄。他說:這世界不需要英雄,需要的是專業人士。所以你出錢,我辦事,不做白工。這是傑洛特在這個世界行走的基本態度。但真得是這樣嗎?
“Evil is Evil. Lesser, greater, middling… Makes no difference. The degree is arbitary. The definition’s blurred. If I’m to choose between one evil and another… I’d rather not choose at all.”
在巫師三的前導預告片及獵魔士第1季中第一集都出現上面的名句。我們可以看看在遊戲預告片中傑洛特做了什麼!
這一段不就是英雄救美嗎?說好的專業在那?事實上和傑洛特在整個旅程中,看到了一堆充𣺏這種矛盾的「抓馬」!
2021年底,獵魔士第2季開播。亨利卡維爾一樣的帥,但編劇大量的交代劇情,卻把傑洛特扁平化了。我覺得第二季不如第一季,但看完了第二季,我興起了重玩巫師三的念頭。
我重新買了steam版的巫師全套,上個月完成了一周目。在準備玩二周目的同時,我打算放慢腳步與傑洛特一起體驗他的人生。並把這個體驗記錄下來,變成我的養分。